实践基地探索“实践教育+大思政育人”融合发展之“德法课”
发布时间:2024-10-17 21:43:39 访问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4年上半年与共青城市博物馆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当前,江西省思政教育系统聚焦五育并举,着力完善素质教育育人体系。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当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构建出“看得见”“听得进”“有意思”的思政课,把“最难讲”变成“最精彩”、把“纸上谈”变成“实践行”,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领域,走出具有思政特色的“实践教育 大思政育人”融合发展之路。10月17日,德法教研室周力老师带领23级数字媒体艺术三班的同学前往共青城市博物馆开展了以“探共青文脉,沐廉洁新风”为主题的研学活动。
博物馆一楼,是共青城发展史陈列馆。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文物,讲述了共青城从共青社、共青垦殖场、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再到共青城市的历史发展演变。第一展厅,展现了一部生动的“双手勤创造,荒地变粮舍”的共青艰苦奋斗创业史。第二展厅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展示的是农林牧工曲折探索、共青垦殖场艰苦创业的图景;第二部分展示的是板鸭起家、羽绒服发家,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共青本土特色产业发展史。第三展厅,共青城市已经取得可喜的现代化发展成就,特色产业羽绒服“鸭鸭”、共青“特色板鸭”等一大批共青本土企业在新时代走出共青走向国际,共青城市也逐渐发展成为农工商一体的具有现代都市雏形的“潘阳湖畔的小上海”。
实践教学结束后,学生纷纷表示,此次实践教学能够深刻体会到了共青精神的重要意义。首先,共青精神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直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它鼓励我们要立足于本职岗位,积极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而通过参与此次活动,我深刻感受到了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看着当时的青年积极向上的姿态,想象着当时他们意气风发的创办合作社,不畏困难,积极进取,展现了青年的担当与使命。
第二课堂的开展,对于学生深入了解了共青精神的内涵及其对青年一代的重要意义。使大家更加坚定了对理想的追求,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发展中,将时刻保持对共青精神的认同和践行,不断努力,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同时同学们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青年队伍将因为这种精神的指引而无畏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图文/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