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师】科研标兵· 鲁丽红:党润心田,研谱华章
发布时间:2025-05-23 11:03:01 访问量:
简介:鲁丽红,一位在教育沃土上深耕不辍的耕耘者,曾以经济学系党总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之职,引领学院学子前行;今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之姿,续写教育华章。岗位虽迁,初心未改,她以满腔热忱,既深耕党建与爱国主义教育之田,为学生思想成长铺设坚实基石;又矢志科研,勇探党建管理、大学生爱国情怀、文化传承及圈群互动等前沿领域,力求理论与实践的交响共鸣,为学科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十三载春秋,鲁丽红老师在教育的田野上默默耕耘,尤以学术成就斐然,专业造诣与敬业精神广受赞誉。自2022至2024年,连续三年荣膺学院科研五强,她以不懈的努力,诠释了“初心如磐,行稳致远”的真谛。在教育天地里,她既是党建育人的灯塔,照亮学生心灵之路;又是学术研究的弄潮儿,引领学科发展新风尚,尽显教育工作者之使命与担当。
初心如炬,照亮前行之路
回溯至2012年,鲁丽红怀揣对思政教育的无限热忱,踏入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从辅导员到党总支书记,再到专职教师,角色转换间,她始终坚守“育人先育心”的初心。面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她勇于探索,将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重大纪念仪式中大学生网络圈群互动对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深入剖析大学生网络圈群互动对国家认同的影响,提出“信息互联-关系互动-心理互通”的创新育人模型,成果斐然,影响深远。在党务工作中,她同样不遗余力,针对高校党建品牌传播力不足的问题,主持省级重点项目《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中“记忆场域”移情的媒介疗愈机制研究》,探索红色文化育人的新路径,以“老话新谈”之姿,让红色教育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十余年如一日,鲁丽红以“工匠精神”雕琢每一项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教育情怀。
党建领航,笃行育人使命
担任经济学系党总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时,鲁丽红将党建与育人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育人方向。她深知高校基层党组织是育人关键力量,积极推动党建带团建,通过多样主题党日、团日活动,把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她重视发挥党员师生模范作用,组织党员教师“一对一”帮扶困难学生,给予全方位关怀。党员发展工作中,她严格把关,通过培训班、讲座、实践等活动,提升入党积极分子政治素养。在她的努力下,系部党员队伍壮大且质量提升,为系部发展注入红色动力。为营造育人氛围,她推进系部文化建设,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开展学术讲座、技能竞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升综合素质。她还加强系部与社会的联系,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在她的带领下,系部党总支多次获评“先进党总支”,学生思政教育成效显著,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全面提升,为系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这段经历让她更坚定党建引领育人信念,积累了宝贵经验。
知行合一,润物细无声
鲁丽红深知,思政教育需“接地气、冒热气”,方能深入人心。她积极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实践,让理论之花在实践中绚丽绽放。在主持江西省教育教学研究改革课题《思政课堂故事化改革:“爱国叙事”建构的理路与实施——以《形式与政策》课程为例》时,她创新提出“穿越式”体验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时空对话等形式,让学生在模拟决策中领悟国家战略之深意。这一改革成果不仅荣获学院及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奖,更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她聚焦“数字原住民”特点,主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共情空间塑造视角下江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具身学习及文化记忆研究》,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共情空间”标准,推出集具身体验与文化记忆于一体的教育活动模式,让爱国教育更加生动、鲜活。
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社会,鲁丽红老师始终以“思政+”为桥梁,在党建与育人的双螺旋结构中,践行着青年教师的初心与使命。她,是教育领域的璀璨星辰,照亮着每一位学子前行的道路。(图文/党委教师工作部 二审/王飞 签发/张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