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学子】童玉婷:一灯照彻万里程——从志愿微光到检察灯塔
发布时间:2025-08-22 11:27:20 访问量:
【简介】童玉婷,2021级法学3班,中共党员。曾任法学系学生党支部副书记、党总支助理、法学系学生会办公室主要负责人、班级团支书、学习委员等职务。曾参加团支书培训、大学生骨干培养班、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大学生寒暑假期“返家乡”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400余小时。曾获得江西省第七届全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知识竞赛三等奖、三好学生标兵、十大素质标兵、易录宝集团知行奖学金、凌科安时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奇案引灯:叩问法律的人性温度
法理课上的一场思想风暴,点燃了童玉婷心中的法律火种。当老师抛出经典的“洞穴奇案”——几个被困的探险者吃掉一人以求生存,是否构成犯罪?教室里争论激烈,她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那一刻她猛然意识到,原来法律不仅是背条文,更得回答“人怎样活下去”的难题。一盏小小的灯在她心底亮起,照亮了未来的方向:要用法律守护普通人的平凡日子。这份对法律内核的探寻渴望,也悄然推动着她从公益服务的实践中,一步步走向了捍卫正义的检察理想。
母爱燃灯:善意的温暖传承
这盏心灯的源头,是母亲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在童玉婷小时候,母亲常在周末给贫困户送去食物,在敬老院为老人包饺子。小小的童玉婷虽然懵懂,却清晰地记得母亲脸上那抹温暖的笑容。这份温暖,在她上大学后化作了实际行动。四年间,她累积了超过400个小时的志愿时光:在瑞金叶坪镇,她和同伴们一次次开展普法活动,努力让法律知识走进村民心间;在天虹广场,她耐心细致地为老人解答房屋租赁的法律困惑……“法学并非高悬庙堂,”她真切地感受到,“它就流淌在寻常百姓的烟火日常里。”志愿服务的经历,成为她理解法律社会价值最鲜活的课堂。也正是在这些躬身实践中,她终于读懂了母亲坚持的意义——将心比心,把别人的难处当作自己的难处。
实干擎灯:多重身份的淬炼
课堂与志愿之外,童玉婷的肩上还扛着多重责任:班级成绩稳居第一、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活跃于学生会。面对“如何平衡”的疑问,她坦言:“其实很难完美平衡,关键在于取舍。”在专业学习上,她舍弃了无所事事的碎片时间,专注于知识的巩固。深知法学学习无捷径,她提炼核心要点精准记忆,结合社会热点案例深化理解。在日复一日的梳理与复习中,知识点逐渐融会贯通,内化于心。而在党干工作中,“责任”二字是她作为中共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信条。她主动报名“三下乡”,走进瑞金市叶坪镇松坪村,与驻村书记郑汐深入交流。从家长里短到基层政策,她触摸到了基层治理的真实轮廓,更深刻体会到:法律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先变成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能解燃眉之急的“一碗饭”。这段经历,让她考取检察院的目标更加坚定——站在弱势群体身边,为他们发声。团队合作中,她以真诚沟通和换位思考化解分歧,让同学们在团队中能畅所欲言更能相互理解。
韧劲护灯:在挑战中前行
即使是面对挑战,她也展现出韧劲。备战“学宪法 讲宪法”省赛时,面对强劲对手,她心里也曾打鼓。但她很快调整心态:“结果并非唯一,经历本身最珍贵。”于是,她在碎片时间里背诵、在图书馆中苦读,把枯燥的宪法条文编成顺口溜,最终捧回了三等奖。那一刻,她确信努力不会白费,而焦虑,本就是奋斗路上真实的伙伴。
初心传灯:照亮最需要的地方
当被问及“法律是否太冰冷”时,她的回答清晰而有力:“冷的从来不是法律本身,而是运用它的人是否遗忘了初心。”她始终铭记,法律开宗明义的第一行字,就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她渴望成为一名检察官,正是为了守护这最根本的承诺。
回望大学四年,并非没有遗憾。与国家奖学金擦肩而过时,她也曾偷偷落泪。但泪水很快被擦干:“没拿到,说明我还有台阶要攀登。”她把这份遗憾折成纸飞机,让它飞向前方,指引自己继续向上。
九月,她将踏入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继续深造。对于后来者,也对自己,她寄语道:“‘知命不惧,日日自新’。我们无需恐惧于未知的命运,那常常只是虚妄的想象。唯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日复一日地努力前行,终会迎来新的曙光。”
童玉婷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她只想把心中的那盏灯,举得高一点,再高一点,让更多在人生路上跋涉的人,能够看见光明的方向。她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温暖。她深知,灯芯是母亲用善行点燃的,灯油是自己用汗水一滴滴汇聚的,而灯光要照亮的地方,永远是那些最需要被看见、被守护的人们。(图文/融媒体中心 二审/王飞 签发/张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