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18 15:29:24 访问量:
9月16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党支部在敬业楼515会议室举行了一场以“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学习九三阅兵精神,深化思政育人实效”为主题的主题党日活动,副院长熊丽娜主持,支部党员参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任课教师肖乐乐、陈瀚、赖碧娣、何燕珍四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实际,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简称“九三阅兵”)的重大历史意义、时代价值和育人功能进行了深入发言与热烈讨论。
学习会上,与会教师首先共同回顾了2025年9月3日那场气势恢宏、意义深远的阅兵盛典。大家一致认为,九三阅兵不仅是一场展示国威军威、凝聚民族力量的庄严庆典,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公开课和历史教育课。它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伟大精神,展现了我国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实力。
四位教师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九三阅兵所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研室主任肖乐乐指出:“九三阅兵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也是对未来的有力启迪。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了从屈辱到奋起、从苦难到辉煌的伟大历程,是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鲜活教材。”陈瀚老师谈到:“阅兵仪式上陆、海、空军方队的出现、先进装备的展示,既是国家综合实力增长的体现,更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迸发。这为我们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关于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家安全观等内容提供了极具感染力的现实案例。”
围绕如何将九三阅兵精神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教师们分享了各自的教学设计与思考。赖碧娣老师提出,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阅兵影像资料、开展主题研讨、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引导青年学子深刻理解胜利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何燕珍老师认为,应注重挖掘阅兵背后的人物故事和细节,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帮助学生在历史的对比中坚定“四个自信”。
学院副院长熊丽娜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肩负着重大责任。她要求全院教师要以此次学习研讨为契机,进一步深入研究、准确阐释九三阅兵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及时将相关内容和精神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的教学体系中。要善于运用历史性成就和标志性事件,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广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深刻感悟今日中国繁荣昌盛、和平发展的来之不易,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之中。
此次党日活动气氛热烈,成效显著。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继续深化对九三阅兵等相关重大主题的研究与阐释,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图文/马克思主义学院)